機械人取代人力,讓人類變成社會主義還是奴隸制度回歸?
發佈時間:2016-11-15
-
瀏覽次數:5653次
機械人取代人力,讓人類變成社會主義還是奴隸制度回歸?
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新聞時有聽聞,相信近期聽得最多的大概是「機械人取代人類」的新聞。不少人擔心機械人能適任所有工作,最終使人類失業淪落無業遊民,甚至變成無產階級,但有沒想像過,未來卻變成另一種奴隸制度變相回歸?
機械人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
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新聞,早已由報紙科技版面去到國際版、經濟版,甚至要聞版。愈來愈多人意識到,機械人和人工智慧愈強大,人類的立場就愈微妙,不吃不喝的機械人取代人類不僅成本更低,效率和生產良率也更高,不僅工業會有大改變,由服務業到金融業等不同行業都不能獨善其身。
事實上,自從蒸汽機出現引發工業革命,就從來沒有停止過「機械取代人類」這種事,而工人的工作也由手工藝變成操作機械。無可否認的是,工業革命雖然有代價,但也確實讓人類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,比起效益低的小農生產模式,機械生產讓人力能得到釋放,去做其他如藝術創作、學術研究等事情。
現代人類資本社會的經濟是由資本家、工人等崗位組成,資本家的工廠生產,工人工作換取收入,然後收入又用回到日常消費,購買工廠生產的商品,資本家賺到錢再用來付工資給工人。但當機械人介入這一個循環之中,工人被取代,工人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者,整個經濟運作就會斷鏈。
當人工智能可做到所有事、人類還有什麼角色?
安穩的收入是中產階層的特徵,擁有不錯薪水的工作不僅代表了生活品質,也是社會穩定的源頭。但是機械人和人工智能使前述的經濟結構崩解,「什麼工作才安穩」已經沒有標準答案。工業 4.0 讓工廠僅餘的工人也快將丟飯碗,人工智能和演算法能取代記者、金融交易員,甚至能取代公務員。
據德勤(Deloitte)及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預測,英國在 2030 年將有 86 萬個的政府部門及國營企業職位可被機械人取代,並可省下約 170 億英鎊的人事開支。公務員常被詬病怠忽職守甚至貪污腐敗,而當變成機械人後自然沒有這些問題,24 小時執行公務而且守法公平。
當連被稱為「鐵飯碗」的公務員也受到威脅,大概沒什麼人覺得自己真的能獨善其身。隨著技術進步,愈來愈多工作不再需要真人去做,從廚房端出來的菜可能是機械臂炒出來的,衣服能自主設計並一鍵縫製,出門的交通也是自動駕駛,就算看電影也可能是用 CG 來描繪主角。
打砸人類飯碗?歐盟:請課稅
於是就有一班經濟學家提出以「全民基本收入」(Universal Basic Income, UBI)來維持經濟運作。所謂 UBI 就是全民能在毋須審查任何條件與資格,由政府或組織定期定額發給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金錢,不管其貧富收入財產多寡,只要是該國合法的國民就可以。
基本收入過往只在北歐等富有國家才有機會達到,而背後支撐的當然是高額的稅收。畢竟 UBI 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撐,如果是以前當然很難做到,而當機械人工廠變得普及之後,就能向資本家收取更多稅收,歐洲議會就開始研究向採用機械人的資本家徵收「機械人稅」。
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最近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動議草案,要把智能機械人的身份定義為「電子人」(Electronic Person),並賦予它們「特定的權利與義務」。未來智能機械人將不再只是人類的工具,而是「有個人權利、會自己學習、自由行動並做出決策」的「電子人」,因此需要考慮税收、福利、法律責任等問題。
向機械人僱主徵稅補助失業人類
草案把智能機械人視為一個「人」般需要受到法律約束,而資本家就作為「僱主」需要同樣為機械人開設賬戶繳納社會保險,還要向政府彙報因使用機械人而節省出來的人力開支。而政府就按此徵收「社會安全税」,給人類發放相應補貼。
機械人日以繼夜工作而不需要工資,對資本家當然有利。但正如資本家需要為持有生產工具而繳稅一樣,政府向採用機械人的資本家徵稅,按擁有機械人的數量及帶來的勞動力繳付稅金,就能補足因為人類沒有工資收入而損失的薪俸稅收,而稅收則用於支撐全民基本收入。
UBI 的原意並非只是扶助弱勢的社會保障金,而是希望國民毋須因為糊口而放棄追尋夢想,或是挑戰冒險創新。正如工業革命讓小農生產者轉型到其他工作,UBI 可以幫助人們從勞動中解放,從而進行真正想做的事,使人類社會更進一步的進化發展,使筆者之前提過的「技術奇異點」更有機會實現。
機械人工廠其實是奴隸制度變相回歸?
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在其《政治學》一書中這樣說:「如果每台機器都能製造其各自的零件,服從人類的指令和計劃。如果梭子會自己來回飛動、如果弦撥會自己彈奏豎琴,完全不需人手操控,工頭將不再需要領導工人,奴隸主也不再需要指揮奴隸了。」
不過與其說「機械人稅」和「全民基本收入」是讓人類社會實現了「社會主義」,倒不如說是「奴隸制度」的變相回歸。機械人代替了以前的奴隸為奴隸主工作,只是機械人不是真正人類而已。古代富有的標準是擁有多少奴隸,而現代則是擁有多少能工作的智能機械人,其本質並沒有改變。
於是「機械人倫理學」就開始研究人與機械人的關係,如果人類不能忍受虐待動物,即使那是用於生產的「經濟動物」,如農業的耕牛,那為何就會容忍「虐待」機械人?但機械人不會痛也不需要休息吃飯,機械人的「現代畜奴」有沒有存在道德問題,似乎還需要思考。
總結:人類可以做機械人僱主創造收入
回到另一個老問題:當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類工作,人類怎樣自保?筆者想不妨再開放一下思考,到底機械人是否真的是威脅?不管是《叮噹》還是手塚治虫式的科幻故事,都出現過為自己做一個「分身」來代替自己工作的故事。
如果機械人僕役沒有道德爭議,那讓機械人代替自己上班,讓機械人賺取收入來養活自己,是不是一個出路?在會計學裡能創造收入的才是「資產」,如果未來人類能夠像購買股票一樣,購買機械人來代替自己工作,這會否也是全新的投資方式?而未來會否也有像 Amazon 提供 IaaS 服務般提供按需的「機械人勞動力」的公司?
就像工業革命讓農夫和手工業者轉型到新的職位,機械人工業革命會不會激發人類挑戰以前未想像過的事?還在擔心機械人勞動力的話,不如考慮投資一下在機械人產業上,也許到時真的不用自己工作也能有收入也說不定,而且肯定不是前面說的 UBI 基本收入。
時代互聯,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。
詳情請咨詢我們
聯絡電話:+852.39995400
郵箱: support@tnet.hk
搜索